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更加緊密團結凝聚我市各行業、各領域人才,激發人才以主人翁的姿態在“五個泉州”建設中支撐引領、創新驅動,1月2日至5日,市委宣傳部、市委人才辦、市文聯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一樓展廳舉辦“學習十九大 人才展風采”——高層次人才翰墨攝影展,各行各業的高層次人才用藝術作品謳歌新時代,展示新風采、開啟新征程。
50幅作品彰顯泉州歷史文化元素
3日,記者走進泉州梨園古典劇院時看到,一幅幅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意蘊不凡的攝影作品和書畫作品映入眼簾。據了解,本次高層次人才翰墨攝影展面向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征集書畫攝影作品200多件,從中精選出近50 件作品參展。
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市攝影家協會會長洪宗洲創作了《海絲夢想》《英都拔拔燈》,將“海絲”元素融入到攝影作品中,彰顯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和“東亞文化之都”的美譽。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安溪縣高甲劇團石福林的作品《玉珠串·群丑獻藝》和王瓊芬的作品《鳳冠夢·狀元游街》則展現了高甲戲的經典畫面,希望以此弘揚和傳承泉州傳統文化;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泉州海之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梅霞的作品《火紅歲月》《童趣》,在泉州的海灣記錄下新時代惠女文化新風采。
此外,展覽不乏民生作品,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南安市醫院黃曉東以一幅《義診》,體現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義診服務;泉州市高層次人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丁健用《捕撈的季節》,體現了當地漁民大豐收的喜悅之情。
用作品表達人才與泉州共成長的故事
展覽作品主題突出,充分展示泉州市堅持以人才主體為中心,發揮人才主體作用。彰顯了高層次人才扎根泉州、融入泉州、奉獻泉州的精神風貌,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抒發他們與泉州共成長的價值追求。
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泉州榮興絲綢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浩帶領團隊創作的國畫《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終于完成,這是他與團隊近年來完成的國家文化項目,離不開泉州海絲文化給他帶來的創作靈感。十多年前,陳榮浩背井離鄉從湖北來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著手研究絲綢材料研究,直到現在。他告訴記者,“泉州是個創新創業的熱土,文化沉淀深厚,內心非常喜歡。我也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對人才的重視,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對泉州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
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泉州晚報社時政要聞部首席編輯林志黨創作了攝影作品《老醋新意》。據他介紹,該作品的題材來源于2017年11月泉州市委組織部在永春縣舉辦的首期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研修班。在實地考察永春老醋文創園過程中,黨的十九大代表、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主任陳娟娟等幾名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正圍站在醋缸旁,詳細了解永春老醋的釀造過程并不時交流。這個畫面無疑是高層次人才深入基層融入一線、感觸新時代發展脈搏的生動實踐,職業敏感性的他定格了這一精彩瞬間。他表示,泉州市人才“港灣計劃”實施以來,各項人才政策的落實不遺余力,包括研修班、翰墨攝影展覽、人才文藝展演、人才沙龍等一系列人才活動的舉辦,也讓全社會關愛人才、尊重人才的環境氛圍變得更濃,各類人才也擁有了更多的成就感獲得感,希望發揮一己之力,為泉州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公共關系部經理黃旭釗也參與了此次展覽,他用一幅書法作品表達了心中對于泉州的情感。他說,扎根泉州20多年以來,感受到了明顯變化,“以前被人叫‘打工仔’,現在被稱為‘人才’,自身價值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專家盧耀如,目前擔任福建藍藍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創立的泉州節能技術研究院的技術研發顧問。在參觀展覽后,他感嘆道:“泉州民營經濟發達、海絲文化底蘊深厚,希望下一步泉州能借助這些優勢,與廈門聯合推動生態智能城市建設。”(泉州晚報記者 吳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