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如何實施人才‘港灣計劃’?”“目前我市院士工作站做了哪些工作?”“我市在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有什么舉措?”……8月31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就我市加強創新創造創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專題詢問。
會上,多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提出一系列問題,直指人才工作重點焦點。市政府及市經信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財政局、人社局、住建局、衛計委等相關負責人到場應詢,直面問題、坦誠作答。
關注一 人才“港灣計劃”如何實施
“我市人才‘港灣計劃’的目標任務是什么?政府將如何組織實施‘港灣計劃’?”
專題詢問的第一個問題直指人才“港灣計劃”。據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港灣計劃”總的目標是健全完善充滿活力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形成系統高效、開放共享的人才成長生態鏈,推動人才工作由“服務支撐產業”向“引領產業發展”升級,打造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的夢想港灣、事業港灣、生活港灣。
就如何實施人才“港灣計劃”?該負責人表示,將創新責任明晰的人才管理體制,圍繞突出市場化導向,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轉變人才管理方式,改革編制和崗位管理,培育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健全務實有效的人才引進機制,樹立“引資、引技、引智并舉”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引才理念;推進更加精準的人才培養工程,聚焦實體產業、城市環境、特色文化三大重點,著力培養實體產業人才、技能人才、社會事業人才、特色文化人才等四類人才;構建要素齊全的人才價值實現平臺,著眼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建立產學研用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強化人才獎勵,鼓勵企業推行股權、期權激勵;創造優質高效的人才服務環境,構建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人才服務平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簡便、快速、高效的服務。
關注二 體制內專技人才職稱評定有何突破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廣受社會關注。本次專題詢問,有代表提問:“體制內專技人才職稱評定有何突破?”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已經走向規范化,但它的崗位結構比例沒有突破,單位崗位職數就受到限制,這也導致部分取得中高級資格人員無法聘任。
對于這個問題,市人社局一直在積極探索,認真研究,立足我市實際情況作了一些嘗試。從支持東亞文化之都和高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及公立醫院改革等工作出發,對教育、衛計、文化等三個行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予以適當提高,分別提高3—8個百分點不等。另外,6月,市人社局著手制定《高層次人才職稱直聘暫行規定》,準備引進到事業單位的第1—3層次的高層次人才,該單位無崗位空缺的,讓他們申請“直聘(特設)崗位”予以聘任,實行單列管理。
關注三 我市院士工作站成效如何
創建院士工作站是招才引資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市在院士工作站建設方面成效如何?
據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我市新組建市級院士工作站9家,其中認定為省級5家;認定為市級專家工作站17家,柔性引進院士9名、專家81名,分別簽約院士、專家合作項目13個和24個。目前,我市院士工作站總數達到42家,數量居全省之首。
關注四 高層次人才如何評定
人才評價工作如何推進和落地,人才隊伍建設的“指揮棒”如何揮舞,也是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關注的重點。
據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我市出臺《泉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評審規定(試行)》,改革人才評價方式,創新提出“兩個首次”。將高層次人才分為五個層次,首次采取資格條件制認定高層次人才,明確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以業內認同、社會認可、業績薪酬為主要評價標準;首次把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認定范疇,一視同仁對待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建立起以用人主體評價為主導的市場化人才評價體系,“啟動2017年高層次人才申報認定以來,受理申報近3200人次,已通過核準公示1345人,下階段還將陸續公布核準名單。”
關注五 如何扶持大學生創業
我市在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有采取什么舉措?
據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支持高校利用現有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科技園、產學研合作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等。截至目前,全市高校共有創業孵化基地省級9個、市級6個,2016年累計孵化項目249個;省級創業培訓基地5個,2016年累計培訓學生約7300人次;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共計13萬平方米,已入駐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86個;2016年創新創業教育經費投入約2700萬元。
同時,通過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新創造積極性。以聯盟形式,推動高校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項目孵化等方面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今年,華僑大學牽頭發起成立了福建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全省88所高校、14家企事業單位加入。此外,我市各高校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作,泉州師范學院以電子商務和加盟店這兩種門檻較低、成功率較高的創業模式作為切入點,與鄰家女孩、萬祥商城等企業合作,設立不同創業方向的訓練營等。
關注六 人才如何推動本地產業轉型升級
引進的人才如何服務本地產業,推動本地產業轉型升級?
針對這一問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年,我市加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引進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高端平臺,引導南方路機等多家骨干民營企業,聯合重點高校、科研院所,以項目為核心組建創新團隊,推動泉州傳統產業數控化、智能化改造。其中,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成功幫助晉江百宏解決了產品后道包裝的問題,緩解了其用工難題。
關注七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如何參與人才評定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如何參與高層次人才評定的問題,也是市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之一。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出臺的“港灣計劃”,針對高層次農業技術人才認定專門作了分門別類,截至8月初,認定高層次農業技術人才55人,其中第三層次3人、第五層次52人。在實施過程中,市人社局發現,目前獲得認定的大多為體制內人員,針對體制外的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開展的評選項目偏少,他們要參與認定難度較大。針對這些問題,市人社局將協同農業部門做更深入的調查研究,進一步修訂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加大力度選拔優秀的農業基層技術人員,同時繼續抓好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